2017年8月21日当地时间上午10:17分,我所研究生陈亚杰和张婧雯在美国俄勒冈州实施了日全食期间的科学观测。他们利用北京大学折射式大视场太阳成像望远镜,成功获取了100多幅日冕红线图像。在过去的三周里,两位学生在云南和美国夜以继日地调试新装配的望远镜,与合作方云南天文台的同事们一起,圆满完成了本次观测任务。本次观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调试仪器并主动获取科学数据的能力。
我所长江学者宗秋刚教授团队与青年千人周煦之研究员团队揭示地球磁层超低频波演化特性的研究成果,近日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文章题目为“Ultralow frequency wave characteristics extracted from particledata: Application of IGSO observations”。
太阳正处于1750年以来的第24太阳活动周,本活动周中太阳活动水平明显偏低,可能预示着太阳将进入一段较长的平静时期。在第24周开始之前的2008年,太阳活动就已处于极不活跃的水平,被称为太阳活动极低年,现在看来那可能是一段太阳“冰期”的开始。那么,它与平常的太阳活动低年(如1996年)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呢?
太阳极紫外辐射是影响地球电离层和热层大气的重要能量源。第24个太阳活动周(2009年以来)中太阳活动性显著低于之前的活动周,此时太阳的紫外辐射谱是否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本工作比较了TIMED/SEE观测的辐射谱在第23和24活动周之间的差异,发现了一些明显的活动周差异,但同时也发现卫星的长期观测数据可能受仪器校准的影响,限制了对长期辐射水平变化的研究。
磁零点和小尺度磁通量绳在三维磁重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Cluster星簇测量数据重构得到磁重联区的三维磁场结构,并在磁重联区内发现了一簇磁零点。这些磁零点在快速地运动,移入或移出重构区域,并不断地成对消失和产生,导致磁零点的数目不停地变化。磁零点簇的这种急促的演变过程使得磁场呈现出类似湍动的性质,同时伴随着电子密度及被加速电子通量的升高。在磁零点簇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B-As-B磁零点构型形成的小尺度磁通量绳结构,并在二维投影上呈现出次级磁岛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