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秋刚

cytu

宗秋刚

宗秋刚,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探测中心主任,国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 日地科学(ST)分会主席。直接参加欧洲空间局(ESA)和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等单位的多项国际空间计划,并积极参与中国国家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现从事空间物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层物理、空间天气学和空间探测。

联系方式

E-mali:qgzong@pku.edu.cn办公电话:010-62767422

研究方向

磁层物理、空间天气学、空间探测

求学经历

毕业于四川大学; 1989-1991年赴南极考察; 1994年赴德国留学; 1999年1月获Max-Planck / Brauschweig技术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马普高空大气所做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2000年1月受日本学术促进会(JSPS)的邀请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访问教授; 2000年3月至2001年6月任马普高空大气所研究科学家; 2001年6月任波士顿大学空间物理中心研究科学家; 现任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探测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课程为地球科学概论、磁层物理、地球与空间; 担任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中国和日本宇航局大型国际空间探测计划:Cluster,BepiColombo水星探测计划等6个大型国际空间计划的合作科学家; 担任国际一流杂志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JGR)的副编辑, 新加坡AOGS-Advance in Geophysics的编辑和欧洲空间物理杂志Journal of Atmosphere and Solar Terrestrial Physic (JASTP) 客座编辑。

重要科研成果

宗秋刚教授领导的科研组研究和揭示了杀手电子产生机制,并在JGR杂志发表相关学术文章;

美国著名的《发现》(Discover)杂志在2008年1月刊出"2007 年度的全球百大科学技术与趋势"进展, 将其在"杀手电子暴"快速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太空杀手电子形成的秘密》列为第37 位;

2009年,欧空局公布了双星-Cluster计划实施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十位科学家名单,宗秋刚教授在全世界1000多名科学家中位居第一,也是前十名(top10)中唯一入选的中国科学家;

2010年3月11日,宗秋刚教授“杀手电子暴”方面成果被欧州空间局在作为头条科学新闻公布,并在面向大众的欧州空间局网站和面向科学界网站的同时报道;

2010年,宗秋刚关于在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产生机制的科研成果被欧空局评为Cluster卫星在轨10年来的五大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欧空局的Cluster计划涉及全球1000余位科学家,通过建立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数据库和研究成果库,按照10年以来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成果排名,前5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宗秋刚以16篇第一作者文章排名第一);

2010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刊《Astronomy& Geophysics》也对欧洲空间局Cluster 卫星的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列举了4 大突出成果,宗秋刚教授的成果“杀手电子"暴也位列其中;

学术奖项及荣誉称号

2001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4获美国宇航局局长签署的“Cluster 科学作出突出贡献”证书; 2004年欧洲空间局探测计划科学成果的重要进展“top story”; 2005获欧洲空间局特殊贡献奖,其研究成果于曾3次入选欧空局科学部科学成就亮点,被评价为"为理解地球辐射带中高能粒子的加速机制开辟了一条新路"; 200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海外) 获得者; 2006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8批“长江学者嘉奖计划特聘教授”(聘任岗位为空间物理); 2007年欧洲空间局探测计划科学成果的重要进展“top story”; 2008年研究成果《揭示太空杀手电子形成的秘密》入选美国著名的《发现》(Discover)杂志(2008年1月刊) 2007年度的全球百大科技进展; 2008年获得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支持; 2009年,欧空局公布了双星-Cluster计划实施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十位科学家名单,宗秋刚教授在全世界1000多名科学家中成果数位居第一; 2010年10月,在希腊举行的CLUSTER卫星在轨10周年记念大会上,荣获欧洲空间局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 2012年美国地球物理协会突出评审员 (2012 Outstanding Reviewer Citation); 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方正); 2014年作为创新群体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支持; 2015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2016年获北京市师德先锋; 2016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负责人; 2016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研究生); 2016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标兵称号; 培养(合作)的学生获美国地球物理协会“杰出学生论文奖”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国际特邀报告(45分钟)

2016 年亚太地球科学联合会 (Distinguished Lecture): 地球强亚暴:what know & what Unknown 2016 国际空间联合会(COSPAR)和联合国下属日地关系委员会(Scostep)联合邀请:地球磁层物理进展

主要论著

在国内外最主要的空间物理学术刊物JGR,GRL, 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hysics,PRL 等发表SCI论文250余篇,迄今为止论文已被SCI引用3000余次以上。

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qfmmgWkAAAAJ&hl=en  

Zong, Q.-G, C. P. Escoubet, Z. Y. Pu, and Z. X. Liu,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section on Double Star-Cluster Coordinated Studies on Magnetospheric Dynamic Process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3, 7{+, doi:10.1029/2008JA013146, 2008a.

Zong, Q.-G, Y. Q. Hao, and Y.F.Wang, Ultra low frequency waves impact on radiation belt energetic particles, Sci China Ser E-Tech Sci, doi:10.1007/s11431-009-0390-z, 2009a.

Zong, Q., et al., Earthward flowing plasmoid: Structure and its related ionospheric signatur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2, 7203{+, doi:10.1029/2006JA012112, 2007a.

Zong, Q., et al., Multiple cusps during an extended northward IMF period with a significant By componen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3, 1210{+, doi:10.1029/2006JA012188, 2008b.

Zong, Q. G., Y. F. Wang, B. Yang, S. Fu, Z. Pu, L. Xie, and T. A. Fritz, Recent progress on ulf wave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Sci China Ser E-Tech Sci, 51, 1620{1625, 2008a.

Zong, Q.-G., H. Zhang, S. Y. Fu, Y. F. Wang, Z. Y. Pu, A. Korth, P. W. Daly, and T. A. Fritz, Ionospheric oxygen ions dominant bursty bulk °ows: Cluster and double star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3,  doi:10.1029/2007JA012764, 2008b.

Zong, Q.-G., et al., Ultralow frequency modulation of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dayside magnetosphe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 34, 12,105{+, doi:10.1029/2007GL029915, 2007b.

Zong, Q. G., et al., Vortex-like plasma flow structures observed by cluster at the boundary of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and ring current: A link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magnetospher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4, doi:10.1029/2009JA014388, 2009b.

Zong, Q.-G., et al., Energetic electrons response to ulf waves induced by interplanetary shocks in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4, A10,204, doi:10.1029/2009JA014,393, 200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