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介绍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太阳系中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现象与规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人类空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空间物理学包括/涉及:太阳大气物理学、日球层(即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高层大气(热层和中层)物理学、空间探测实验与技术、空间天气学、空间环境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等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交叉性的基础学科。

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专业成立于1959年,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成为北京市共建重点学科,2007年第二期北京市共建重点学科,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一,2014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在编在职教职工14人,包括教授5人、研究员4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另外,两位教授退休返聘,两位高级工程师退休返聘。中科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长江特聘教授2人、杰青3人、优青1人、博雅青年学者4人。

近期的研究亮点成果有:太阳风的形成机制(起源、加速和加热),以北京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Research Article;太阳和日球层高能电子的加速和传输;地球空间“杀手”电子的产生;空间等离子体三维磁重联;磁尾偶极化锋面的动力学过程;基于GPS方法的耀斑电离层效应;电离层扰动对GPS系统的影响;电离层对台风和地震的响应;成功实施了中巴资源卫星星内高能粒子探测器,是国内高校首先在卫星上搭载的科学载荷。近5年,发表160多篇SCI论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13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50多次。

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次(1989年、2001年、2001年),国际空间科学委员会COSPAR奖2次(Vikram Sarabai奖章,1992年2010年),王丹萍科学奖(199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北京市科技二等奖(2003年)、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奖(2005年、2006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2006年)、欧空局杰出科学家奖(2010年)、国际宇航科学院 “LAURELS 团队成就奖”成员(2010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国际奖(2012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5年)。

五十多年来已培养出一大批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和空间应用等领域内的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为发展我国及国际空间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之中有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卫星设计研制总工程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知名高校领导、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企业集团总裁等等。

近年来,3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