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于11月2日上午乘坐“雪龙”号,离开位于上海浦东的极地考察专用码头,踏上“勇敢者的远征”。 我所傅绥燕教授的博士生吴桐也在该“远征队伍”中,跟随考察队开启探索南极的新征程。至此,我所共有四位研究生参加我国南极考察。此外,我所宗秋刚教授和张东和教授也曾参加我国南极考察,为我国的极地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下摘自新民网 董纯蕾
此行考察任务相当繁重——“雪龙”号的船期甚至以小时来计算,既要探索南极的科学秘密也要爱护南极的每一寸土地。雪橇上的“独立卫生间”,试图“破译”近5万年气候历史“天书”的750米深冰芯,必需在地面无人支援的情况下完成一次中途降落和加油的极寒高原飞行……更多新的极地“传奇”即将诞生。
内陆队员:终于用上了卫生间
在第33次南极考察队的任务清单上,除了自然科学类现场考察和罗斯海新站选址,还有一类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多的“体力活:把“垃圾”带回来。严格遵守国际社会对南极环境的严格保护要求我国早已将历次科考和站址修建产生的建筑垃圾、废弃物件等悉数打包,收纳在集装箱里,有些甚至已在码头恭候,就连装航空汽油的空油桶都已被压扁捆扎整齐。33次考察队将把这些统统运回来妥善处理,这是和考察作业一样重要的使命,对于人迹罕至的极地而言,环境保护与科学考察都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察队新添了一样环保“神器”——雪橇上的“独立卫生间”,即内陆队的第一个卫生舱。从中山站往返昆仑站的30多天1600多公里冰天雪地的途中,所有物资都是由雪地车拉着3-6个雪橇完成运输的,雪橇上载着的则是各种功能舱。有了卫生舱,意味着内陆队可以更高效地现场处置大小便排放物,大大减少了垃圾产生量。要知道,以往,这些日子里,内陆队的队员们一个澡都洗不上,成天只有快速加热食品果腹,大小便也是极寒的露天考验。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内陆队队长魏福海告诉记者,去南极内陆的目前只有男队员,以前大小便就是在雪地里埋一个空油桶,四周稍稍围一围,零下二三十度的滋味真够呛。即使在这样严苛的自然环境中,队员们还是严格为粪尿打包,尽一切可能减少对南极冰盖的影响。
未知风险:固定翼飞机首降昆仑站
第33次南极考察队也将开辟我国极地科学的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新纪元。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将在32次队低空通畅飞过昆仑站的基础上,挑战高空飞越南极内陆之巅,并首次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昆仑站尝试业务化降落和起飞。此外,此次考察还配有10架无人机执行各项作业任务。据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副领队张体军介绍,在如此高海拔起飞,对飞机载重有严格要求——飞机必需轻装上阵,也就意味着不能加满油,因此,“雪鹰601”必需在泰山站降落加油。泰山站是度夏站,并非常年有人值守,按计划,考察队员将在下月20日左右完成泰山站机场修整等工作,而“雪鹰601”的降落则要到20多天以后,届时机场又将被积雪覆盖,且无地面保障人员协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降落,对“雪鹰601”将是一次考验。
到处是极端环境的南极,充满着未知风险也充满着重大科学发现的素材。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冰川学家孙波透露说,此行将对“未知之极”——位于东南极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开展强化观测,以期在冰下湖、冰下裂谷地方面获得前沿发现。事实上,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在此地取得3项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首次实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存在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冰盖底部,南极冰盖底部最大的融水流域和“湿地”发育在伊丽莎白公主地,伊丽莎白公主地深部冰层呈现大范围暖冰现象。孙波告诉记者,国际科学界预测,南极冰川最快在本世纪便可能发生大范围崩塌,这对正在遭遇气候变化的地球和人类而言无疑是场灾难,为此各国高度重视南极冰川考察工作,美英两国日前宣布将启动一个联合野外考察项目,目的地是特怀特冰川——西南极冰原上存在潜在融化风险的中心之一。相较而言,西南极的考察是西方国家的传统优势区域,我国的传统优势区域则在东南极。此前,关于伊丽莎白公主地的研究数据相当稀少,其实在那片冰下也存在很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在32次队取得重大发现的基础上,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将“深度剖析”此地的冰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