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在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的组织下,由焦维新老师、田晖老师、和张鑫焱老师带队,参观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北京航天城。在航天城,同学们重点参访了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三个单位。
同学们首先来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毕业于北大空间物理专业的校友齐燕文研究员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这里展示了从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会展中心还展示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航天器的1:1模型,包括东方红一号、嫦娥二号,以及当前最新的通讯、导航、资源和环境监测等各类卫星的模型,还有“玉兔号”月球车模型和“神舟8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实物。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焦维新教授为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讲解。焦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同学们对我国航天成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焦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还了解到先辈们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的创业历程,感受到新一代年轻学子肩负的历史责任。
随后,同学们乘车来到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参观了几个专业的实验室。大家首先进入为我国火星探测计划而建的一个大型实验室,这里即将模拟火星表面环境并开展火星行走等试验项目,以保障约5年后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顺利实施。之后,同学们进入一栋实验大楼,依次参观了部件级原子氧环境试验实验室、辐射实验室、月尘综合环境实验室、微波实验室。航天器及有效载荷在上天之前,都需通过这些相关的实验检验,才能保证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些大型实验装置,认真听取了讲解员的解说,并踊跃提问,气氛十分活跃。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我国的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许峰研究员热情接待了大家。大家首先看到两件舱外宇航服的实物展品,许峰研究员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宇航服的类型和设计。之后大家来到著名的“大水槽”,也就是宇航员进行失重训练的恒温大水池。在这十米多深的圆形大水池中,我国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宇航员们利用浮力平衡重力来模拟太空中的失重。最后,大家乘车来到另一个宏大的航天员模拟训练间,其中有空间交会对接模拟器和返回舱操作模拟器,这也是按1:1的比例建造的。训练间墙上的展板对航天相关的各个系统作了一些介绍,比如针对性的实验项目、太空食品等。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同学们感受到坚不可摧的宇航服设计的精良与技术的高端,惊叹于模拟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训练的神奇与艰辛。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个航天员的背后,都承载着祖国深深的期望,他们为了肩上的责任而艰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将不断地激励着同学们在航天与空间探索事业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勇攀高峰。
通过本次参访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切实体会到我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地空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将发奋努力,为我国的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焦维新教授给同学们讲解“神舟八号”返回舱
同学们在“嫦娥二号”模型前合影留念。
同学们在空间交会对接模拟器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