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学科动态

中国计划未来5年发射5颗科学卫星

JUN
04

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6/01/c_1118973269.htm

新华社北京6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喻菲 胡龙江)中国计划在未来5年左右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有望在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专家表示,空间科学卫星是人类认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引领中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发展,为航天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增长点。

  “十三五”科学卫星要探索什么?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选出5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这5个项目包括: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爱因斯坦探针(EP)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

NASA研究表明超级太阳风暴或促地球生命出现

MAY
28

2016年05月27日10:56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NASA报道原文:http://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6/nasa-solar-storms-may-have-been...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科学家近日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应该归功于很久之前爆发的一场场强烈太阳风暴。频繁、强烈的超级太阳风暴让地球越来越温暖,直到足以让生命在地球长期存在;同时又为地球提供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并将简单分子转化为复杂的生命构件,如DNA等。

美国MMS卫星首次直接观测到磁场重联过程

MAY
24

磁重联是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基本物理过程,是将磁能转化为带电粒子的动能和热能的有效途径,是解释太阳耀斑、地球磁暴、极光亚暴等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空间天气的理论基础。但是磁场重联只发生在电子扩散区(耗散区)这一很小的区域,以往探测卫星的分辨率是该区域大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为了研究磁重联的本质,美国宇航局(NASA)于2015年3月成功实施MMS(Magnetospheric Multiscale)卫星计划,利用四颗搭载完全相同的具有高时空分辨率仪器的卫星,专门探测地球磁层内磁重联的电子扩散区

我国学者在太阳爆发的模拟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MAY
19

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江朝伟副研究员和冯学尚研究员等人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太阳爆发活动的最新成果“Data- driven magnetohydrodynamic modelling of a flux-emerging active region leading to solar eruption”。该论文通过观测数据直接驱动的磁流体模拟,自洽的重现了发生在太阳活动区内的一次爆发事件的起源—形成过程,并揭示了导致该次爆发的 物理原因。

我国学者在日冕磁重联观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MAY
10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乐平副研究员领导的一个由中外8名学者(包括国家天文台张军研究员和陈华东副研究员,德国马普太阳系所Hardi Peter教授、郭荔佳博士和陈枫博士,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Eric Priest教授和Duncan Mackay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磁重联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对发生在太阳暗条和冕环之间的磁重联过程中的精细结构和详细演化进行了直接的观测研究。该研究成果于今年5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科技杂志《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2016, DOI: 10.1038/NPHYS3768]上。

Pages

Subscribe to 科研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