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科研前沿

Shocking recipe for 'killer electrons'

MAR
21

Interplanetary shocks can create "killer electrons" in the near-Earth space environment within 15 minutes of the shock reaching the Earth's protective magnetic bubbl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this process has now been revealed as a result of a rare configuration of satellites, including Cluster, SOHO and Double Star.

中德科学家联手探索太阳风起源磁场本质

APR
26

转自《科学时报》

中德科学家在认识太阳风起源的磁场本质上有了新突破,他们确定了日冕中太阳风高速流发源地的磁结构,并利用欧空局(ESA)和美国航天局(NASA)研制的太阳日球层观测飞船(SOHO)上的太阳紫外辐射分光计(SUMER),观测到太阳风来自一种漏斗状结构的磁场区域,这些漏斗状的磁场结构底部位于太阳表面网状磁结构的边缘。该成果发表于4月22日的《科学》杂志。

  太阳风是一种来自太阳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的稀薄而炽热的电离气体,由质子、α粒子、少数重离子和电子流组成的。它们由太阳表面发出,以300至800公里/秒的速度“刮”到地球。太阳风会影响卫星和航天设备等的正常运行以及干扰地球上无线电通讯正常工作,它所引起的磁暴也会影响地球上的敏感的电子控制系统。另外,太阳风剧烈时也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

  “太阳风源区的磁场结构非常难以琢磨”,文章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涂传诒教授说,“很多年以来,太阳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们观测到太阳风高速流来自太阳表面一种暗的开磁场区域,这种区域被称为冕洞。我们利用了一种新的方法,综合SOHO观测到的复杂的物理现象,获得了冕洞源区的物理特性:太阳风高速流来自日冕漏斗结构,在光球层上部2万公里的高度,以10公里/秒的速度发出。”

Pages

Subscribe to 科研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