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辐射带中的电子“斑马纹”是存在于内辐射带电子通量的能量-空间分布图中的一种现象。斑马纹的形成存在波粒共振与非共振两种机制,过去缺乏观测证据来判断哪一种机制在起作用。借助Van Allen Probes的高质量数据,我们首次给出了电子“斑马纹”演化规律的直接观测,并且通过对一年数据的统计分析给出了其结构和演化规律的定量结果。
众多的卫星和地面观测表明,太阳大气中存在各种磁流体波。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磁流体波的耗散是太阳大气尤其是日冕加热的一个重要机制。此外,通过结合这些波的观测结果和磁流体力学波动的理论,我们还可以诊断太阳大气中的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参数,这一研究领域被称为冕震学或磁震学。
太阳风中超热电子的加速与传播一直是太阳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0.1-1.5 keV能量段主要是各项同性的halo电子和从太阳向外传播的strahl电子。关于halo(strahl)电子的起源,一般认为strahl电子是日冕中向外逃逸的热电子,而halo电子是被散射的strahl电子,这个观点目前缺乏足够的观测支持。
间歇在太阳风湍流中是很重要的结构,并可能与湍流各向异性相关。我们利用局地间歇测量(LIM)方法将磁场数据中的间歇去掉,并按照时间尺度(τ)和径向方向R与局地背景磁场B0的夹角(ΘRB)两个维度分布,计算去除间歇前后的磁场时间序列的结构函数。
辐射带相对论电子的行为,尤其是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一直是磁层物学的基本研究问题,尤其是随着范艾伦孪生探测器的升空,外辐射带动态过程成为十分热门的科学问题。